中文简体  |  English
师资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社会学系  全职教师
沈毅

沈毅,男,1979年生,江苏镇江人。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博士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曾先后就职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与个人兴趣主要集中于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社会结构研究,尤其聚焦于中国人社会关系问题的理论与质性研究。


  • 科研成果

  • 学术访问与国际会议

  • 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项目

  • 获奖情况

  • 其他

主要发表论文

1、《人际交往中的名与实——论“面子工夫”中的断裂》,《学术论坛》2003年第4期。

2、《义务性关系: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外》,《社会》2003年第9期。

3、《群体性信任》,《社会学》2003年第3期。

4、《探寻二元思维之外的可能性——评翟学伟的<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理论学报》2004年春季卷(书评)。

5、《苏南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研究——以吴江流动人口为例》,《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5期。

6、《人缘取向:中庸之道的人际实践——对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模式的再探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7、《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模型及相关挑战——从“差序格局”看关系的分类及其要素》,《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8、《现代社区整合的内在机制——兼论中西文化伦理及社会联结方式之差异》,《学海》2006年第3期。

9、《社区分化与治理模式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0、《社会整合与社区整合》,《天府新论》2007年第4期。

11、《“差序格局”的不同阐释与再定位——“义”“利”混合之“人情”实践》,《开放时代》2007年第4期。

12、《“仁”、“义”、“礼”的日常实践:“关系”、“人情”与“面子”——从“差序格局”看儒家“大传统”在日常“小传统”中的现实定位》,《开放时代》2007年第4期。

13、《从封闭组织到社会网络:组织信任研究的不同视角》,《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

14、《“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兼论“差序格局”的宏观建构》,《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5、《社区建设的组织化困境》,《城市问题》2009年第1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16、《网络空间的社会文化意涵——从比较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文化的冲撞》,《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

17、《信用问题的比较社会学解析——从职业伦理到法人团体研究视角的转换》,《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18、《华人本土组织领导研究的基本脉络与再定位》,《管理学报》2012年第5期。

19、《体制转型背景下的本土组织领导模式变迁——以某国有改制企业的组织“关系”实践为例》,《管理世界》2012年第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20、《迈向“场域”脉络下的本土“关系”理论探析》,《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1、《网络民意表达与政府信用建设:基于系列网络事件的分析》,《学海》2013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

22、《中小国企领导关系变迁》,《中欧商业评论》2014年1月刊,总第69期。

23、《从“权威性格”到“个人权威”——对本土组织领导及“差序格局”之“关系”形态的再探讨》,《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

24、《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5、《城市基层社会关系改造与政治运动进程研究(1949-1976)》,《开放时代》2017年第2期,《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7期论点摘编。

26、《“韧武器抗争”与“差序政府信任”的解构——以H村机场噪音环境抗争为个案》(与刘俊雅合著,第一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高等学校学术文摘》2017年第3期论点摘编。

27、《儒法传统与“关系信任”的指向——兼论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分类与区隔》,《开放时代》2019年第4期。

28、《拆迁安置、财产分配与血缘关系走向的实证研究——以TX社区为例》(与秦祥瑞合作,第二作者),《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

29、《差序性权力圈层结构下的集体主义表象化——基于S村两个拆迁项目的案例比较研究》(与刘俊雅合作,第一作者),《社会发展研究》2020年第1期。

30、《市场化关系嵌入中的“义尽利散”与“互惠共赢”——基于某农贸公司亲缘关系实践的案例研究》(与李叶合作,第一作者),《开放时代》2020年第4期。

31、《双系家庭主义、代际关系嵌入与第三代姓氏选择——基于南通地区二孩姓氏“一边一个”“并家婚”案例研究》(与周雅静合作,第一作者),《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32、《资源下乡、私人关系与村庄秩序——以T村绿化工程承包权竞争为例》(与王艳合作,第二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33、《政策变迁与村民计策——基于苏南N市WX村征地拆迁的案例研究》(与秦祥瑞合作,通讯作者),《社会发展研究》2021第4期。

34、《城市新老人的群体特征与代际责任研究》(与徐依婷合作,第二作者),《中州学刊》2022年第4期。

35、《人缘取向:中国人儒道互补的关系实践——兼论差序格局的性质再判定》,《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


个人专著:

《从“派系结构”到“关系共同体”——基于国有中小改制企业组织领导“关系”变迁的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5月版。

其他参著:

1、《信任与合作:组织中的信任研究》,载翟学伟、薛天山主编:《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参编《中国社会信用:理论、实证与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5年度一般项目:当代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其“个体化”进程研究,主持人。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6年度重大项目: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3、中国博士后基金2013年度面上项目:制度与文化相关联的社会信用体系研究,主持人。

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重点项目:义利张力下的社会关系实践及理论研究,主持人。

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重点项目:社会诚信与信用建设研究,主持人。

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2006年度青年项目: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主持人。


 

1、专著《从“派系结构”到“关系共同体”——基于国有中小改制企业组织领导“关系”变迁的案例研究》,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8)。

2、会议论文《建国后城市基层人际模式变迁与政治运动进程研究(1949-1976)》,获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5)。

3、发表论文《迈向“场域”脉络下的本土“关系”理论探析》,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

4、发表论文《信用问题的比较社会学解析——从职业伦理到法人团体研究视角的转换》,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2)。

5、发表论文《“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兼论“差序格局”的宏观建构》,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1)。

6、会议论文《体制转型背景下的本土组织领导模式变迁——基于某改制企业“关系”实践案例研究》,获第七届社会网及关系管理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2011)。

720112016年先后入选江苏省第四期、第五期333人才计划第三层次,2011年入选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