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简体  |  English
师资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社会学系  全职教师
汪和建

汪和建,男,1963年生,浙江淳安人。1980年起先后在南京大学经济学系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分获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经济社会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组织与制度理论、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等。主要著作有《现代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经济社会学:迈向新综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经济与社会:新综合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自我行动的逻辑:当代中国人的市场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生产控制的转换:消费社会与经济转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

  • 科研成果

  • 学术访问与国际会议

  • 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项目

  • 获奖情况

  • 其他

A. 个人著作:

1.《现代经济社会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3.《经济社会学:迈向新综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经济与社会:新综合的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5.《自我行动的逻辑:当代中国人的市场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6. 《生产控制的转换:消费社会与经济转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

 
B. 合著、参编著作:

1.《公共关系学新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劳动社会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社会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社会学原理导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6. 《中国社会学30年(1978-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7. 《中国经济社会学四十年(1979-201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C、主要学术论文:

1. “经济社会学的定义、发展与分析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2. “经济行为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北京:《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6期。

3. “中国社会的边际人问题”,南京:《江海学刊》1989年第1期。

4. “经济理性化的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对韦伯论点及东亚经济发展的再省察”,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5. “社会系统分析模型:马克思与帕森斯的比较”,北京:《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1期。

6. “费孝通经济社会学研究历程初析:对《江村经济》的意义及理论、方法的再省察”(与殷一兵合著,第二作者),南京:《江海学刊》1993年第1期。

7. “城市物质环境质量及其评价体系”,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8. “论费孝通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与殷一兵合著,第一作者),南京:《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

9. “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交易问题”,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10. “对经济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论”,北京:《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3期。

11. “城市居民失业心理承受力研究”,北京:《管理世界》1994年第4期。

12. “城乡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南京:《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13. “利己动机与经济伦理安排:一个人类行为假定的检验”,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4. “就业歧视与中国城市的非正式经济部门”,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5. “企业起源与转化:一个社会学框架”,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6. “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7. “经济秩序与工作伦理:转型期中国人面临的工作伦理的变迁与选择”,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0年秋季号。

18. “‘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一个批判性述评”,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6期。

19. “社区经济社会学的建构:对费孝通《江村经济》的再探讨”,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0. “超越纯粹经济理论:韦伯经济社会学探索的思想历程与现代意义”,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1. “经济社会学的定位问题:与相邻学科之比较”,中国社会学会编《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No.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2. “人际关系与制度的建构:以《金翼》为例证”,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3年春季号。

23. “制度与社会秩序”,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 “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经济社会学的定位问题”,张一兵、周晓虹、周宪主编《社会理论论丛》(第2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 “经济社会学研究的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1999-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6. “再访涂尔干:现代经济中道德的社会建构”,北京:《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27. “新传统主义”的真义与走向:读华尔德的《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南京:《中国研究》2005年春季卷总第1期。

28. “自我行动的逻辑:理解新传统主义与中国单位制组织的社会建构”,台中:《关系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

29. “作为‘乌托邦’的市场均衡理论:一个概述性检视”,上海:《社会》2005年第5期。

30. “自我行动的逻辑:理解‘新传统主义’与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上海:《社会》2006年第3期。

31. “自我行动与自主经营——理解中国人何以将自主经营当作其参与市场实践的首选方式”,《社会》2007年第6期。

32. “解读中国人的关系认同”,上海:《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2期。

33. “自我行动的逻辑:一个理解中国人市场实践的理论框架”,南京:《中国研究》2007年春秋季合卷总第5~6期。

34. “经济社会学”,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学30年(1978-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 “通向市场的社会实践理论:一种再转向” ,上海:《社会》,2009年第5期。

36. “生产网络的建构:基于关系交易的解释” ,上海:《探索与争鸣》, 2009年第12期。

37. “生产网络是如何运作的?” 南京:《社会理论论丛》,2009年第5辑。

38. “亲缘认同与网络间竞争——地方性产业区何以陷入过度竞争的困境?”,上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39. “通用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治理——也论《劳动合同法》的政策效果”(与李磊合著,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40. “互联网金融的‘社会资源转移’问题”,《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2期。

41. “尊严、交易转型与劳动组织治理:解读富士康”,《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42. “经济全球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问题与策略”,《学术研究》2016年第4期。

43.“组织规模、治理成本与治理结构转型——'山西票号’兴衰探源”,《江海学刊》(与于恒合著,第一作者)2019年第1期。

44.“‘重访’江村实验——差序格局性悖论及其克服”,《江海学刊》(与段新星合作,第一作者)2020年第2期。

45.再思“经济与社会”——经济社会学转向发展的问题与抉择》,《江海学刊》2021年第2期。

46. 集体产权、关系治理与过度嵌入——文旅资本下乡的实践与困境》,《河北学刊》(与于恒合著,第二作者)2022年第2期。

47. 血液认知与献血动员——“血荒”何以发生,《福建论坛》(与王卓合著,第一作者)2022年第3期。

1. 中国社会学学会1999年年会,中国社会学会,1999年6月,武汉;

2.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专业进修”,福特基金、香港中文大学,2000年1月-4月,香港;

3. “社会学与转变中的中国社会国际研讨会”,匹兹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2000年11月,香港;

4. 中国社会学学会2001年年会,中国社会学会,2001年6月,济南;

5. 中国社会学学会2003年年会,中国社会学会,2003年10月,成都;

6、第三十六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国际社会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7月,北京;

7. “全球公民社会与中国‘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005年8月,南京;

8. “经济社会与经济管理研讨会”,台湾大叶大学、南京大学,2005年11月,南京;

9. 第三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南京大学、上海大学、日本爱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世界大学联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南京;

10. 首届“关于中国的高等研究”国际研讨会——“长三角区域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和关系研究”,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南京大学,2009年3月,南京。

11. “两岸社会与城市论坛”,台湾大学、元智大学、东吴大学、南京大学, 2009年5月,台北。

12. “海峡两岸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研讨会”,台湾谈江大学、南京大学,2012年4月,南京。

13. 中国社会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中国社会学会,2012年7月,宁夏。

13. “第四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悉尼大学、东京大学、弗莱堡大学,2012年10月,南京。

14.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复旦大学,2012年10月。

15. 中国社会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社会学会,2014年7月,武汉。

16.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研讨会,《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同济大学,2014年10月,上海。

17. 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7月,兰州。

18. “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学术纪念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共吴江区委宣传部,2016年10月,苏州。

19. 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7月,上海。

20.中国社会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中国社会学会,2018年7月,南京。

21.“中国社会变迁:微观与宏观观察”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大学,2018年11月,上海。

22. “新时代经济和社会治理体系研究”学术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6月,武汉。

23.“社会学学术资源与当代社会理论发展”学术论坛,台湾东吴大学、南京大学,2019年11月,台北。

24.首届金融社会学工作坊,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12月,上海。

25. 中国社会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中国社会学会,2020年10月,陕西杨凌。

26. 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IESM)第二届理事会与学术委员会会议暨2020年学术年会,上海大学社会学院,2020年10,上海。

27. 第十届社会理论工作坊“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论坛”,上海大学《社会》编辑部、CJS 编辑部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2021年7月,上海。

28. 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IESM)2020-2021年度总结会议暨经济社会学与中国企业“走出去”高端论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2021年12,上海。

 

1. 城市生态社会学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994-1995年。

2. 经济伦理与交易秩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94-1997年。

3. 韦伯传统与中国新经济社会学研究,南京大学中流基金,2000-2001年。

4. 社会网络、市场权力与市场秩序的关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01- 2003年。

5. 企业内部关系的风险控制研究,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保障研究基地,2002-2003年。

6. 自我行动的逻辑:论中国人的市场实践及其市场的社会建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2004-2005年。

7. 金融社会的崛起 : 对变迁中的当代中国金融社会特征的社会学研究 ,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 2007-2009年。

8. 消费社会转型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09-2012年。

9. 全球化变迁及其转型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7-2021年。

 

1. 1988年,《经济行为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论文)获南京大学“五•二0”青年优秀论文奖。

2. 1994年,获南京大学双元奖教金三等奖。 

3. 1994年,《现代经济社会学》(著作)获江苏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 1995-1999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 

5. 1999年,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6. 2000年,《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著作)获南京大学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7. 2001年,《经济社会学的定位问题:与相邻学科之比较》(论文)获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8. 2001年,《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著作)获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9. 2003年,《再访涂尔干:现代经济中道德的社会建构》(论文)获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10. 2004年,获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研究成果奖。

11. 2005年,“经济社会学”课程入选南京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12. 2005年,《经济社会学:迈向新综合》入选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暨南京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

13. 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终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

14. 2009年,在南京大学第五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中被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15. 2010年,获南京大学石林集团奖教金。

16. 2014年,《自我行动的逻辑:当代中国人的市场实践》(著作)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7. 2015年,《自我行动的逻辑:当代中国人的市场实践》(著作)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8. 2016年,《尊严、交易转型与劳动组织治理:解读富士康》(论文)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 2017年,《生产控制的转换:消费社会与经济转型研究》(著作)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 2019年,《生产控制的转换:消费社会与经济转型研究》(著作)入选第五届“中国社会学会年度推荐好书”称号。

21. 2020年,《尊严、交易转型与劳动组织治理:解读富士康》(论文)入选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2. 2020年,《生产控制的转换:消费社会与经济转型研究》(著作)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