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简体  |  English
师资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社会学系  全职教师
胡小武
胡小武,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新余市人;19941998年就读于南昌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20012004就读于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2004200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2017-2018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自2007年始任教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空间绅士化、城市问题与治理、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旅游研究、住房研究等。讲授《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活方式研究》、《社会营销学》、《贫困与发展》、《后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与创业策划》等课程;自1998年开始,先后在《南京社会科学》、《江苏经济探讨》、《城市问题》、《西北人口》、《中国青年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河北学刊》、《重庆社会科学》、《中国名城》、《探索与争鸣》、《上海城市管理》、《中国房地产金融》等刊物发表130余篇学术文章;出版个人专著7部,编著2部。
学术兼职:现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社会兼职: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江苏城市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滂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社会组织)、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委员、先后担任南京市建邺区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提案委副主任、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与建邺区第十九届人大代表、常委,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苏州石湖智库研究员(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江苏省住建厅老旧小区与美丽宜居家园建设领导小组顾问专家,仙林大学城文化智库专家; 2011.32015.2被组织部门派驻南京市建邺区任科技特派员,担任建邺区文化局副局长。已为全国数十个各省、市、区的100多批次干部培训班讲授城镇化、城市文化、城市更新、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建设等主题课程,并长期保持对公共议题、弱势群体的热切关注,是新华社、半月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国际金融报、现代快报、新华网、中国江苏网、澎湃新闻网、南风窗、中国青年报、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卫视、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新闻评论员;


所获荣誉:

2010年获得“南京大学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2011年获得“南京大学中国银行优秀教师奖”;

2011年获得“南京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十佳个人”;

2012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3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第七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2014年获江苏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三等奖;

2016年获“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2016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2017年南京大学“我的美丽家乡”寒假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指导老师;

2017年南京大学“青年公益创投大赛一等奖”优秀指导老师;

2018年南京大学“青年公益创投大赛二等奖”优秀指导老师;

2019年南京大学“挑战杯南京大学选拨赛一等奖”指导老师; 

Email: huxiaowu@nju.edu.cn

微信公众号:huxiaowu715


  • 科研成果

  • 学术访问与国际会议

  • 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项目

  • 获奖情况

  • 其他


A.个人专著

1.   《传承与升华——城市旅游开发与营销战略》(22万字),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08

2.  《城市张力——咖啡馆与生活方式转型》(25万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本著作获201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3. 《城市社会学的想象力》(24万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4. 《城市社会学:文化、空间与结构研究》(25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 《中国品牌地产文化素描》(15万字),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6.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新论》(25万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7. 《吾国吾城:城市研究的智库服务方略》(24万字),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

B.主编著作

8.张鸿雁、胡小武主编:《城市角落与记忆I:社会生态视角》(25万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9. 张鸿雁、胡小武主编:《城市角落与记忆II:社会文化视角》(24万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C.学术论文

1.   “城市形象的两大属性”,北京:《城市问题》(CSSCI)(20032

2.    “纽约CBD:曼哈顿发展研究”,南京:《中国房地产评论》(2005:2)

3.    “城市文化如何增值城市与地产价值”,南京,《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3

4.   “城市居住郊区化的模式、动力与问题”,北京:《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4)

5.   “老龄化社会中老年居住产业发展”(第二作者),武汉:《湖北社会科学》(2006:4

6.    “创意经济时代与城市新机遇”,北京:《城市问题》(CSSCI (2006:5)

7.   “嵌入与融合:城市旅游营销的创新理念”,石家庄:《经济论坛》 (2006:12)

8.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旅游开发战略”,南京:《中国城市评论》,(2007:1)

9.    “论城市营销战略:以新余市为例”,新余:《新余高专学报》(2007:4)

10.“精神的救赎:都市白领义工与社会服务的结构重塑”,北京:《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07:12)

11.“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的理论演进”(2.3万字),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宜居城市发展战略创新,(张鸿雁主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论解决住房问题的经济与社会政策的互动机制”,南京:《住房保障研究》,

(2008:1)

13.“论‘五有之乡’到‘五宜之城’的城市发展理念变迁”,南京:《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08:5)

14.“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管理政策创新”,《文化产业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3)

15. “民生推手: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制度创新”,南京:《住房保障研究》(20082

16.“老龄化时代城市老年社会政策的理念创新”,北京:《城市问题》(CSSCI)(20087

17.“城市意象再造:扬州古运河景观改造的理念创新”,天津:《城市》(200810

18.“论房地产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式与动力”,南京:《中国房地产评论》,(20091)

19.“民生理念下保障性住房消费的政策创新”,上海:《城市管理》(20091

20.“城市社区自治的结构创新研究:以社区议事局为突破”,重庆:《重庆社会科学》(20094

21.“香港1949:历史纵坐标,”(2.5万字),1949中国城市,(张鸿雁等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2. “创意农业与农业发展新思维”,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2

23.“蚁族蜗居与城市住房危机”,郑州:《当代财经》,(200912

24.“老年地产开发与‘集约化’老年照顾的创新模式”,西安:《西北人口》,(CSSCI20101

25.“多元交合的文化意象与城市文化定位策略”,扬州:《中国名城》(2010:6

26.“当代都市“大城管”模式的反思与前瞻”,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0:03

27.“汽车社会的来临与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北京:《城市问题》,(CSSCI)(2010:9

28. “城乡一体化的‘圈层结构’与‘梯度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10:9

29.“城市性:都市‘剩人社会’与新相亲时代的来临”,北京:《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0:9

30.“城市永续发展的密码:评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南京:《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10:12

31. “生态可持续理念下的现代城市新发展观”,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0:06

32.“人口就近城镇化:我国城市化战略新选择”,西安:《西北人口》,(CSSCI)(201101

【胡小武.人口就近城镇化:人口迁移新方向[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文摘),2011,(2)

33. “第四弱势群体:‘蚁族’大都市就业与可能的前景”,南昌:《社会工作》(20112

34.“向下的青春之隐忧——兼评廉思《蚁族2:谁的时代?》”,北京:《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1:5

【本文获《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度优秀论文奖】

35.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高频与消费心理的博弈机制”,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14);

36.“过程低碳化:城市低碳经济的创新之路”,南京:《科技与经济》(CSSCI)(2011:3);

37. “保持低生育率是否中国的福音?”,南京:《南京社会科学》CSSCI)(第二作者)(2011:9);

38.“广义城市福利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研究”,济南:《东岳论丛》(CSSCI)(20113);

39.“城市规划建设与市民需求的错位与纠谬”, 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15);

40.房地产调控的矛盾前行与房价变迁之分析”,南京:《中国房地产评论》,201102);

41.“中部崛起之惑:南昌后发城市发展之战略批判”,扬州:《中国名城》,201111);

42.“北京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与区域增长路径研究”,扬州:《中国名城》,20122);

43.“科普NPO到网络新贵——‘果壳传媒’商业反哺‘科学松鼠会’公益的路径分析”,南京:《科技与经济》,(CSSCI20122

44.“城市更新中的古韵流失与新反哺机制”,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22);

45.“摇摆的青春: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白领困境”,北京“《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23

【本文获《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度优秀论文奖】【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46.“品质之城已变味:杭州城市文化批评”,扬州:《中国名城》,20124);

47.“社会变迁与出生性别比转折点来临”,第二作者,北京:《人口与发展》,(CSSCI20122);

48.“互补与反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第一课堂的增益机制”,南京:《江苏社会科学》(CSSCI)(综合版),20127月;

49.“辉煌与落魄:洛阳历史文化战略批判”,扬州:《中国名城》,201211);

50.“传承与再生:南通新江海文化发展批评”,扬州:《中国名城》,20132);

51. 城市“社区化”产住一体的新回归模式,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3231-35

52. “集聚与扩散:合肥区划调整与城镇化战略批判”, 扬州:《中国名城》,20133);

53.“候鸟型白领:大都市陷阱与漂族综合症”,北京:《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32

【本文获《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度优秀论文奖】

54. “苏州:如何嫁接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合肥:《决策》,20135

55.“均衡的城镇化:让青春随处安放”,北京:《人民文摘》,20133

56. “老龄化时代城市智能养老体系的嵌入机制”,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33

57.“城乡一体化发展批判——以徐州市城郊朱窝村为例”.扬州:《中国名城》,20138

58.“集中与离散:县域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批判性研究:以江苏省宝应县为例”.扬州:《中国名城》,201310

59.“中国式‘城管之痛’与‘区间思维’的理念变革”.南京:《群众》,201310

60.江苏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落点战略路径”,南京:《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139)【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61.“先发优势?:常熟特色城镇化道路批判”,扬州:《中国名城》,201312

62.“青春叹老:何以形成?何以成型?”,北京:《中国青年研究, CSSCI20141)【本文获《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度优秀论文奖】

63.新型城镇化中人的现代化发展批判:以淮安为例”, 扬州:《中国名城》,20144

64. “包容性增长: ‘农民上楼’与新型城镇化的逻辑建构”,南京:《群众》,20142

65.“重拾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专业主义精神”,南京:《群众》,20143

66.“城市大事件需有城市大营销”,南京:《群众》,20144);

67. “迎接闲暇时代的到来”,南京:《群众》,20145);

68.“不可盲目‘看高’国家级新区的作用”,南京:《群众》,20146

69. “‘老年友好型’ 城市宜居空间与建构逻辑”,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43);

70. “城市中低收入老年人口消费心理与行为”, 北京:《中国科技投资》,2014.3;

71.“大都市青年‘房怒族’生成的社会化逻辑”,北京:《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410);

72.“新型城镇化之中心镇空间增长路径,扬州:《中国名城》,201410);

73.“中小城镇的特色发展与产业创新—以常熟市支塘镇为例”,重庆:《城市地理》,20144);

74.“ 南通‘博物馆之城’与城市文化意象的提升”,重庆:《城市地理》,20149);

75.“港口型城镇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以启动吕四镇为例”,扬州:《中国名城》,20151

76.民族互嵌型社会的动力结构及优化模式,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55);【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77.新常态下的城市风险规避与治理范式变革,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54);

78.中国小城市的死与生:一种城市问题的视角,石家庄:《河北学刊》,(CSSCI2016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79.城市中央文化区的概念、功能及其体系研究,扬州:《中国名城》,20163);【本文获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80.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中央文化区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国情国力》,20163);

81.城镇化与老龄化叠加时期的中国养老方式转型,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65);

82.中国式“城愁”:形成及其纾解,石家庄:《河北学刊》,(CSSCI20165);

83.如何破解人口城镇化的尴尬处境,南京:《群众-决策资讯》,20163);

【本文获江苏省侨办《侨情内参》收录专题上报中央领导阅示】

84.城镇化之乡愁:青年婚恋市场的地域分化与城乡分异,北京:《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72);

85.大都会区:扬子江城市群的最终形态,南京:《群众》,20172

86.迪士尼乐园的“中国效应”与“中国式回应”,中宣部舆情局舆情专报,2017.

87.高度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发展的核心目标,南京:《群众》,20173

88.加快规划建设环洪泽湖和高邮湖“两湖”生态经济区,南京:《群众》,20174

89.城市群的嵌套形态与协调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73

90.城乡文化反哺:公益型书院驱动乡村建设的新路径,石家庄:《河北学刊》,(CSSCI20174

91.扬子江城市群的空间规划提升与战略实施重点,南京:《决策参阅》,20173

获时任江苏省省长石泰峰、常务副省长黄莉新、副省长马秋林三位省领导批示

92.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与治理逻辑再思考,北京:《国家治理周刊》,20174;

93.南京市主城八区特色化发展指数研究,扬州:《中国名城》,20178

94.中国特色小镇发展认知误区与核心原则,北京:《中国国情国力》,20179

95.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地域格局,扬州:《中国名城》,201711

96.从生产空间到空间生产的城市群地域增长模式研究,南京:《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182);

97.中国中小城镇的发展困境与发展动力重构,北京:《中国国情国力》,20182

【本文获江苏省侨办《侨情内参》收录专题上报中央领导阅示】

98.新时代住有所居与民生幸福提升路径,南京:《群众》,20183

99.建邺区中央文化区发展战略设计与创新思路,北京:《中国国情国力》,20183

100.            宜居城市:小居住与大生活,《城迹》,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101.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南京:《群众》,20192

102.            面向未来:新型城镇化研究综述(2015-2017),《中国社会学年鉴》,3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03.            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价值”与“社会创新”: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启示,石家庄:《河北学刊》(双月刊),(CSSCI20192);

104.            市场理性与文化乡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青年群体镜像与心态研究,北京:《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99

105.            人文品质:宜居城市高质量建设的10大策略,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96

106.            加快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的原则与路径,南京:《江苏信息》2019222期,【获江苏省委副书记任振鹤批示

107.            从“垮掉的一代”到“逆行英雄”:新冠疫情抗击行动中的90后青年群体镜像研究,北京:《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205

108.            断裂与弥合:中国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的实证研究,广州:《城市观察》,20201

109.            提升江苏城市人文空间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南京:《江苏省委宣传部成果专报》,2020.3.5【获江苏省副省长费高云批示】

110.            特色小镇的创新空间场域与发展引擎,北京:《群言》(民盟中央主办群言杂志社),20204

111.            更好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应急治理,南京:《群众》,20208

112.            城市中央文化区集聚度研究:以江苏省13市公共文化空间为例,扬州:《中国名城》,20205

113.            《奋进的后浪:战疫一代的媒体镜像与群体发展研究》,廉思主编:《战疫一代与国家未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14.            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文化建设国际化的战略路径,《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8),第二作者;

115.            塑造高品质的城市人文空间,南京:《群众》,202022

116.            驱逐或是融合:旧城更新的社会问题及其社会规划理念,长春:《幸福都市》,2020.10

117.            突破千城一面:城市规划美学价值如何提升?北京:《群言》(民盟中央主办群言杂志社),202011

118.     从“绅士化”到“超级绅士化”:大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奢侈化趋势,石家庄:《河北学刊》CSSCI20212

119.            大城市外来青年的“落脚空间”与“社会融入”:以南京为例,广州:《城市观察》,20212

120.            Li Yingcheng; Xiong Weiting &Hu XiaowuThe geography of intercity technological proximity: evidence from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 JUN 15 2021.(SSCI三区)

121.            找准青年友好型城市发力点,《群众》,20222

122.            青年“断亲”:何以形成?何去何从?,《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225

123.            城市需以文化赋能特色与活力,《群言》(民盟中央主办群言杂志社),20227

124.            Social Media Support and Funding Assistance for Psychological Injuries in Social Work,  Xiaowu HU, Caiyi Tang & Dongmei Wang, published in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sectio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SSCI 二区)2022.5.

 


 

1.   A Visiting schola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 2017.10-2018.8

2.   The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hange, 2015.1,东亚大学,韩国,釜山;

3.   THE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HONG KONG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Envisioning Hong Kong,” presenting the paper of “Hong Kong Worry: New Threats from Rivals in East Asian in Global Context”. HongKong University, 2009,12.5.

4.   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the Fourth World Urban Forum)暨第一届“世界城市青年论坛”(the First World Urban Youth Forum),联合国人居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南京市人民政府,2008年11月,南京;

5.   第三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南京大学、上海大学、日本爱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世界大学联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南京;

6.   the bi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Historical Society for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conference:Chinese Nation, Chinese State, 1850-2000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2006年6月,新加坡;



 

一、个人主持研究课题(国家、部、省级课题)

1.   江苏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江苏省社科联重大应用研究课题/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WTA-01320218万元。

2.   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江苏文化标识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江苏省委宣传部“十四五”文化规划专项基金,20ZX05,20205万元。

3.   苏北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江苏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9JD002,20195万元。

4.   江苏城市人文空间与城市高品质建设研究,江苏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8JD00620185万元。

5.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江苏特色小镇发展带动力研究,江苏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6JD012 20165万元。

6.   江苏中小城镇发展动力研究,江苏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5JD035,20155万元。

7.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落点及其形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3CSH089201318万元。

8.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实践与路径研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13ZDAXM001; 201313万元。

9.    “大城市新挑战:蚁族蜗居与大学毕业生之生存模式研究”,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84003320108万元。

10.我国人口城市化体制机制研究.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十二五”人口发展战略规划课题;200910万元。

11.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实验研究(09JD020.江苏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0093万元。

 

二、个人主持横向咨询项目

12.建邺区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优化路径研究,建邺区统计局,2022

13.建邺区金领女性赋能行动与路径研究,建邺区妇联,2022

14.建邺区建设东部重要金融中心城市核心集聚区优化路径研究,建邺区政协办,2021

15.南京市宜居街区建设经验研究,南京市住房保障与房产局,2021

16.国际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建邺区委宣传部,2019


三、参与研究课题

94. 江苏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2016年江苏省社科研究重点课题,李程骅、胡小武;

95.“特色文化城市研究”,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029,主持人:张鸿雁教授)子课题“特色城市文化形象建构与营销研究”负责人胡小武。

96.“南京市公益行动的制度障碍与优化机制研究”,南京市社会建设委员会,2012. 方文晖,胡小武;

97.“科教结合协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研究”,国家科技部,2012.李成,吴聪萍,胡小武等;

98.“非盈利组织社会企业化运作模式”,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1CSH053;田蓉、胡小武,2011

99.《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的互动机制研究》,2008,白下区民政局:张鸿雁、方文晖、闵学勤、胡小武;

100.     《中国城市本土化理论与城市发展战略》(2007)(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循环型城市社会的理论创新”(5万字):张鸿雁、胡小武等;

101.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2005)(教育部重大课题)子课题“西方典型城市化国家的社会问题”(10万字):张鸿雁、 胡小武等;

102.     《文学的社会场域与功能生成: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的文化观念变迁的实证研究》(南京大学2006年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何同彬、胡小武;





 

2010年获得“南京大学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2011年获得“南京大学中国银行优秀教师奖”;

2011年获得“南京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十佳个人”;

2012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3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第七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2014年获江苏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三等奖;

2016年获“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2016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2017年南京大学“我的美丽家乡”寒假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指导老师;

2017年南京大学“青年公益创投大赛一等奖”优秀指导老师;

2018年南京大学“青年公益创投大赛二等奖”优秀指导老师;

2019年南京大学“挑战杯南京大学选拨赛一等奖”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