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个人专著
1. 《传承与升华——城市旅游开发与营销战略》(22万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城市张力——咖啡馆与生活方式转型》(25万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 《城市社会学的想象力》(24万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4. 《城市社会学:文化、空间与结构研究》(25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 《中国品牌地产文化素描》(15万字),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6.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新论》(25万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7. 《吾国吾城:城市研究的智库服务方略》(24万字),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
B.主编著作
1. 张鸿雁、胡小武主编:《城市角落与记忆I:社会生态视角》(25万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鸿雁、胡小武主编:《城市角落与记忆II:社会文化视角》(24万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C. 学术论文一:C刊论文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论文
1. 胡小武,韩雪.流动的悖论:从城市“老漂族”到返乡空巢老人研究,《河北学刊》(双月刊),CSSCI,2024(1)
2. 胡小武.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发展路径创新研究,《苏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CSSCI,2023(6)
3. 钟一然,胡小武.英国大学空间落点的“小镇情结”与“镇学融合”机制研究,《现代城市研究》(二作),CSSCI扩展,2023(6)
4. 胡小武,向江渝.去内卷化:当代青年“反向生活”的社会行动逻辑,《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23(7)
5. Social Media Support and Funding Assistance for Psychological Injuries in Social Work, Xiaowu HU, Caiyi Tang & Dongmei Wang, published in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sectio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SSCI 二区),2022.5.
6. 胡小武,韩天泽.青年“断亲”:何以形成?何去何从?,《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22(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登上微博热搜,文章总浏览量超过4亿人次;
7. Li Yingcheng; Xiong Weiting &Hu Xiaowu,The geography of intercity technological proximity: evidence from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 JUN 15,2021(SSCI二区)
8. 胡小武,何平.从“绅士化”到“超级绅士化”:大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奢侈化趋势,《河北学刊》,CSSCI,2021(2)
9. 胡小武.从“垮掉的一代”到“逆行英雄”:新冠疫情抗击行动中的90后青年群体镜像研究,《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20(5)
10. 胡小武.市场理性与文化乡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青年群体镜像与心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9(9)
11. 胡小武.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价值”与“社会创新”: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启示,《河北学刊》,CSSCI,2019(2);
12. 胡小武.面向未来:新型城镇化研究综述(2015-2017),《中国社会学年鉴》(3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3. 胡小武,王聪.从生产空间到空间生产的城市群地域增长模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18(2);
14. 胡小武.城乡文化反哺:公益型书院驱动乡村建设的新路径,《河北学刊》,CSSCI,2017(4)
15. 胡小武.城镇化之乡愁:青年婚恋市场的地域分化与城乡分异,《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7(2);
16. 胡小武.中国式“城愁”:形成及其纾解,《河北学刊》,CSSCI,2016(5);
17. 胡小武.城镇化与老龄化叠加时期的中国养老方式转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6(5);
18. 胡小武.城市中央文化区的概念、功能及其体系研究,《中国名城》,2016(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9. 胡小武.中国小城市的死与生:一种城市问题的视角,《河北学刊》,CSSCI,2016(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20. 胡小武.民族互嵌型社会的动力结构及优化模式,《新疆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5(5);人大报考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1. 胡小武.大都市青年 “房怒族”生成的社会化逻辑,《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4(10);
22. 胡小武.青春叹老:何以形成?何以成型?,《中国青年研究》, CSSCI,2014(1)
23. 胡小武. 江苏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落点战略路径,《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13(9)
24. 胡小武. 候鸟型白领:大都市陷阱与“漂族”综合症,《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3(2)
25. 陈友华,胡小武.社会变迁与出生性别比转折点来临,《人口与发展》(二作),CSSCI,2012(2);
26. 胡小武.摇摆的青春: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白领困境,《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2(3);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7. 胡小武.科普NPO到网络新贵——“果壳传媒”商业反哺“科学松鼠会”公益的路径分析,《科技与经济》,CSSCI,2012(2)
28. 胡小武.广义城市福利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研究,《东岳论丛》CSSCI(2011:3);
29. 陈友华,胡小武. 保持低生育率是否中国的福音?,《南京社会科学》,CSSCI(二作),2011(9)
30. 胡小武.向下的青春之隐忧——兼评廉思《蚁族2:谁的时代?》,《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1(5)
31. 胡小武,吴聪萍.过程低碳化:城市低碳经济的创新之路,南京:《科技与经济》,CSSCI,2011(3)
32. 胡小武.人口“就近城镇化”:人口迁移新方向,《西北人口》,CSSCI,2011(1);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文摘)全文转载
33. 胡小武,陈友华.城市永续发展的密码:评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南京社会科学》, CSSCI,2010(12)
34. 胡小武.城市性:都市“剩人社会”与新相亲时代的来临,《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10(9)
35. 李习凡,胡小武.城乡一体化的“圈层结构”与“梯度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10(9)
36. 胡小武.汽车社会的来临与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城市问题》,CSSCI,2010(9)
37. 胡小武.老年地产开发与“集约化”老年照顾的创新模式”,《西北人口》,CSSCI,2010(1)
38. 胡小武.老龄化时代城市老年社会政策的理念创新,《城市问题》,CSSCI,2008(7)
39. 胡小武.论“五有之乡”到“五宜之城”的城市发展理念变迁”,《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08(5)
40. 胡小武.精神的救赎:都市白领义工与社会服务的结构重塑,《中国青年研究》,CSSCI,2007(12)
41. 胡小武.创意经济时代与城市新机遇,《城市问题》,CSSCI,2006(5)
42. 胡小武.城市形象的两大属性,《城市问题》,CSSCI,2003(2)
学术论文二:其他中文期刊专业论文
1. 郊区性:中国大城市郊区化模式、动力与问题研究,《城市观察》(双月刊),2023(5);清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公众号全文转载;
2. 契约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小区治理”微观结构研究,《中国名城》,2023(8)
3. 城市更新中宜居街区改造的“共同缔造”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合辑《城市更新与生活美学》,2023.3
4. 城市需以文化赋能特色与活力,《群言》(民盟中央主办群言杂志社),2022(7)
5. 找准青年友好型城市发力点,《群众》,2022(2)
6. 大城市外来青年的“落脚空间”与“社会融入”:以南京为例,《城市观察》,2021(2)
7. 突破“千城一面”:城市规划美学价值如何提升?,《群言》(民盟中央主办群言杂志社),2020(11)
8. 驱逐或是融合:旧城更新的社会问题及其社会规划理念,《幸福都市》,2020.10
9. 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文化建设国际化的战略路径,《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8),第二作者;
10. 城市中央文化区集聚度研究:以江苏省13市公共文化空间为例,《中国名城》,2020(5)
11. 特色小镇的创新空间场域与发展引擎,《群言》(民盟中央主办群言杂志社),2020(4)
12. 断裂与弥合:中国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的实证研究,《城市观察》,2020(1)
13. 人文品质:宜居城市高质量建设的10大策略,《上海城市管理》,2019(6)
14. 中国中小城镇的发展困境与发展动力重构,《中国国情国力》,2018(2)
15. 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与治理逻辑再思考,《国家治理周刊》,2017(4);
16. 南京市主城八区特色化发展指数研究,《中国名城》,2017(8)
17. 中国特色小镇发展认知误区与核心原则,《中国国情国力》,2017(9)
18. 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地域格局,《中国名城》,2017(11)
19. 城市群的嵌套形态与协调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上海城市管理》,2017(3)
20.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中央文化区发展战略,《中国国情国力》,2016(3);
21. 新常态下的城市风险规避与治理范式变革,《上海城市管理》,2015(4);
22. 新型城镇化之中心镇空间增长路径,《中国名城》,2014(10);
23. 中小城镇的特色发展与产业创新—以常熟市支塘镇为例,《城市地理》,2014(4);
24. 南通‘博物馆之城’与城市文化意象的提升,《城市地理》,2014(9);
25. 港口型城镇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以启动吕四镇为例,《中国名城》,2015(1)
26. 老年友好型城市宜居空间与建构逻辑,《上海城市管理》,2014(3);
27. 城市中低收入老年人口消费心理与行为, 《中国科技投资》,2014.3;
28. 新型城镇化中人的现代化发展批判:以淮安为例, 《中国名城》,2014(4)
29. 先发优势?:常熟特色城镇化道路批判,《中国名城》,2013(12)
30. 老龄化时代城市智能养老体系的嵌入机制,《上海城市管理》,2013(3)
31. 城乡一体化发展批判——以徐州市城郊朱窝村为例,《中国名城》,2013(8)
32. 集中与离散:县域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批判性研究:以江苏省宝应县为例,《中国名城》,2013(10)
33. 苏州:如何嫁接新加坡社会管理经验,《决策》,2013(5)
34. 均衡的城镇化:让青春随处安放,《人民文摘》,2013(3)
35. 辉煌与落魄:洛阳历史文化战略批判,《中国名城》,2012(11);
36. 传承与再生:南通新江海文化发展批评,《中国名城》,2013(2);
37. 城市“社区化”产住一体的新回归模式,《上海城市管理》,2013(2)31-35
38. 集聚与扩散:合肥区划调整与城镇化战略批判, 《中国名城》,2013(3);
39. 品质之城已变味:杭州城市文化批评,《中国名城》,2012(4);
40. 城市更新中的古韵流失与新反哺机制,《上海城市管理》,2012(2);
41. 城市规划建设与市民需求的错位与纠谬, 《上海城市管理》,2011(5);
42. 房地产调控的矛盾前行与房价变迁之分析,《中国房地产评论》,2011(02);
43. 中部崛起之惑:南昌后发城市发展之战略批判,《中国名城》,2011(11);
44. 北京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与区域增长路径研究,《中国名城》,2012(2);
45.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高频与消费心理的博弈机制,《上海城市管理》,2011(4);
46. 第四弱势群体:‘蚁族’大都市就业与可能的前景,《社会工作》(2011:2)
47. 生态可持续理念下的现代城市新发展观,《上海城市管理》,(2010:06)
48. 多元交合的文化意象与城市文化定位策略,《中国名城》(2010:6)
49. 当代都市“大城管”模式的反思与前瞻,《上海城市管理》,(2010:03)
50. 民生理念下保障性住房消费的政策创新,《城市管理》(2009:1)
51. 城市社区自治的结构创新研究:以社区议事局为突破,《重庆社会科学》(2009:4)
52. 香港1949:历史纵坐标,(2.5万字),1949中国城市,(张鸿雁等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3. 创意农业与农业发展新思维,《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2)
54. 城市意象再造:扬州古运河景观改造的理念创新,《城市》(2008:10)
55. 论房地产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式与动力,《中国房地产评论》,(2009:1)
56. 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管理政策创新,《文化产业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3)
57. 民生推手: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制度创新,《住房保障研究》(2008:2)
58. 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的理论演进(2.3万字),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宜居城市发展战略创新,(张鸿雁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59. 论解决住房问题的经济与社会政策的互动机制,《住房保障研究》(2008:1)
60. 嵌入与融合:城市旅游营销的创新理念,《经济论坛》 (2006:12)
61.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旅游开发战略,《中国城市评论》,(2007:1)
62. 纽约CBD:曼哈顿发展研究,《中国房地产评论》(2005:2)
63. 城市文化如何增值城市与地产价值,《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3)
64. 城市居住郊区化的模式、动力与问题,《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4)
65. 老龄化社会中老年居住产业发展(第二作者),《湖北社会科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