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月,四川绵阳人。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类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1项,参与其他各类项目多项。
长期关注四川北部民族互嵌地区的地方社会以及2008年地震后的恢复与重建。当下兴趣从灾后重建逐渐转移到更广层面上关于“地方性”的塑造和人们“地方感”的生成过程,目前关注的话题涉及1)海外移民的社会空间生成和全球地方性塑造;2)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与乡村振兴(社区活化);3)流动人口及移民的“乡愁” 等,相关论文正在写作中。此外,还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新语境以及地方群体在传承过程中的主体性。同时致力于以纪录片和互联网视频为途径,对灾难记忆、文化认同、文化遗产等话题进行探索。
《中国社会纪录片研究》(本科生专业选修课)
《乡村振兴与社会创新》(创新创业课程)(合作)
《纪实与社会观察》(悦读经典课程)(合作)
Commun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研究生/留学生英文课程)
Cultural Anthropology of China(研究生/留学生英文课程)(合作)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生必修课)(合作)
《成为多重技能的羌绣:灾后重建地区的技艺实践》,《民族艺术》,2023(5):142-151.
《编织记忆:新冠疫情期间非正式视频中的灾难叙事》,《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1(17):103-126.
《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民俗研究》2020(1):146-155. (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20年4期全文转载)
《感受歌舞:灾后重建中的身体和自我认同》,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4):75-83. (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19年10期全文转载)
《陌生的新家园——异地重建后新北川居民的空间商榷和文化调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3):32-38.
《新北川:羌族文化再造进行时》,《文化纵横》,2015年第3期: 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