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栏目简称}

周晓虹
教授
邮件:xhzhou@nju.edu.cn
办公室地点:河仁楼302
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中国研究、口述史与社会记忆
教师简介

周晓虹,1957年生于杭州。自1977年起先后考入南京医学院医学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和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并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曾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2001-2008)、社会学院院长(2008-2017)、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2016)、国务院社会学学科第六和第七届评议组成员(2010-2020)、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08-2018)、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2014-2020)、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2014-2016)。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9-2000)、名古屋大学社会学系访问教授(2009-2010)。

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宝钢教师奖特等奖;2001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9年当选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5年入选“江苏社科名家”;2016年入选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首届,2005)、马工程教材《社会心理学概论》第一首席专家(2009);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2004,2014),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2013)、一等奖一项(2003);作为独立完成人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陆学艺优秀学术著作奖1项(2017)。


课程

社会与心理科学导论

阅读经典《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社会心理学(本科)

经典西方社会学理论(硕士)

当代中国研究(博士)

 


代表性成果

著作:

周晓虹,2024,《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晓虹(主编),2021,《重建中国社会学》(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英文版:Zhou Xiaohong, 2022,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ology, An Oral History of 40 Sociologist(1979-2019)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周晓虹(主编),2017,《中国体验——全球化、社会转型与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嬗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英文版:Zhou Xiaohong, Chief Editor, 2017, Inner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Globaliz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MentalitySingapore: Springer)。

周晓虹,2015,《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 北京:商务印书馆[英文版:Zhou Xiaohong, 2020, Culture Reverse(I)The Past and Present of Intergenerational Revolution; Zhou Xiaohong, 2020, Culture Reverse(II)The Multidimensional Motivation and Social Impact of Intergenerational RevolutionLondonRoutledge]

周晓虹,2015,《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英文版:Zhou Xiaohong, 2016, Chinese Studies from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LondonPath)。

周晓虹,2014,《理论的邂逅: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路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晓虹,2002,《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经典贡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晓虹,1998,《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

周晓虹,1998,《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下的综合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晓虹,1993,《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另有主编或合著著作10余种,与谢曙光、翟学伟主编《中国研究》20年,30余期)。

 

译作:

C.赖特·米尔斯著,周晓虹译,2006,《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阿尔伯特·班杜拉著,周晓虹译,1995,《社会学习理论》,台北:桂冠出版公司。

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等译,1990,《萨摩亚的成年》,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8,北京: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

(另有《文化与承诺》、《人格:文化的积淀》、《文化:社会学的探索》及《日本新中产阶级》等译著多种)。

 

代表性论文:

周晓虹,2022,《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重建的话语叙事》,《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周晓虹,2011,《文化反哺与器物文明的代际传承》,《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Zhou Xiaohong, 2012,“Cultural Feedback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in Artifact Civiliza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Volume 33, No.2.

Zhou Xiaohong, 2001, “Cultural Transmission: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Societ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Volume, 22, No.4.

周晓虹,1997,《试论社会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历史研究》第3期。

胡洁、周晓虹,2023,《变迁时代的生命历程、人生转折与心理嬗变——“知青”一代社会学家的口述史与集体叙事》,《心理学报》第7期。

胡洁、周晓虹,2022,《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社会学学科建设40年》,《社会学研究》第2期。

常江潇、周晓虹,2021,《新中国工人阶级劳动传统的形成——以洛阳矿山机器厂为例》,《社会学研究》第4期。

周晓虹,2020,《社会学中国化:狭义或广义,伪问题或真现实》,北京:《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1期。

周晓虹,2018,《群氓动力学:社会心理学的另类叙事》,《社会学研究》第6期。

周晓虹,2017,《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社会学研究》第1期。

周晓虹,2014,《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社会学研究》第4期。

周晓虹,2012,《孙本文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第3期。

周晓虹,2010,《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社会学研究》第2期。

周晓虹,2008,《国家、市场与社会:秦淮河污染治理的多维动因》,《社会学研究》第1期。

周晓虹(等),2004,《2023:中国社会学学术前沿报告》,《社会学研究》第2期。

周晓虹,2003,《传播的畸变:有关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4期。

周晓虹,2002,《论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社会学研究》第5期。

周晓虹,2001,《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社会学研究》年第2期。

周晓虹,1998,《流动与都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社会学研究》第5期。

周晓虹,1995,《时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第3期。

周晓虹,1994,《本土化和全球化: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双翼》,《社会学研究》第5期。

周晓虹,1993,《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实证主义、实验主义和个体主义批判》,《社会学研究》第3 期。

周晓虹,1987,《论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社会学研究》第5期。

(另在《学术月刊》《开放时代》《社会》《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学评论》《光明日报》等CSSCI杂志或报刊发表个人学术论文百余篇,合作论文20余篇;个人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3篇)。


搜索